首頁|網站地圖|分享至:
腦中風照護-社團法人高雄市腦中風病友協會

腦中風照護

首頁腦中風照護對抗腦中風有法寶-你不可不知的腦梗塞之非介入性處置

對抗腦中風有法寶-你不可不知的腦梗塞之非介入性處置

更新日期:2014/03/20 15:41:50
神經科   陳建甫主治醫師(102年12月)

吳先生45歲,某天在工作時突然感覺身體不適,他的右邊手腳突然不聽使喚,說話也變的不靈活。他意識到有中風的可能,儘速至醫院檢查,結果發現左側橋腦梗塞。經過及時且適當的治療,終於得到良好的恢復。在世界已開發國家中,腦血管疾病大多位居十大死因的第三位,也是造成存活者殘障的主要原因,台灣近二十多年來,腦血管疾病雖偶而下降到第三位,大多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,急、慢性腦血管疾病的醫療照護已成為社會國家的一大負擔。本文簡單跟大家介紹腦梗塞之非介入性處置,主要可分成檢查與治療兩部份。

1.檢查

電腦斷層掃瞄(CT) /電腦斷層腦血管攝影(CTA)

發生腦梗塞時,電腦斷層掃瞄(CT)可初步排除腦出血或其他腦部病變。所有急性腦中風病人皆應該儘快執行腦部掃描檢查。如果初步腦部影像沒有發現病灶,但仍有必要確認缺血性腦梗塞的存在、位置與擴展,或是臨床上有懷疑出血性梗塞時,建議在腦中風發病後2-7天追蹤頭部斷層掃瞄 。

核磁共振(MRI; 含磁振血管造影、擴散加權影像、灌流加權影像)

核磁共振(MRI)可以做為斷層掃瞄的替代檢查。要診斷後顱窩的病變定位、腦幹小中風、疑似血管剝離、潛在病變、腦部血塊的發生時間,或斷層影像不夠明確時,須使用頭部MRI來確認病灶。

頸動脈杜卜勒超音波/穿顱超音波

當病患罹患頸動脈區域缺血性腦中風,但未導致嚴重殘障,且臨床上已考量使用外科手術或支架置放術來預防中風再發時,都應接受此項檢查。

超音波檢查對於篩檢出適合做頸動脈剝離術或支架置放術病人,非常有助益,用於頸動脈硬化的長期追蹤,也很實用。

心臟超音波

病人曾患心臟病或是臨床上未發現明顯危險因子,或同時發生多處腦血管梗塞時,應該接受此項檢查。

2.治療

抗血小板劑

腦梗塞初期48小時之內給予aspirin,可稍減少病人的死亡率及14天內的早期復發,減少在第4週時的住院死亡率及非致死性的腦中風,在6個月時也有較少的死亡及依賴性病人。aspirin建議初始劑量為150 mg-325 mg,以後每日劑量50-325 mg之間。

血栓溶解劑(recombinant tissue-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(rt-PA))

血栓溶解劑治療需使用於急性腦梗塞發生3小時內。但是其治療風險也較大,主要還是會增加腦出血的機率。因此,是否適合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必需由醫師進一步評估,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接受此治療。

抗凝血劑

腦梗塞初期的抗凝血劑肝素治療(含傳統的肝素、低分子量肝素及類肝素等藥) 經過許多臨床試驗及重複的統合分析,皆未顯示其臨床效果,即使稍有療效也被其出血性副作用抵消。因此不建議一般性或常規性使用此類藥物治療。心房顫動(AF)是腦梗塞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,大約佔所有腦梗塞的12-20%。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5倍以上,若患者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則風險更高。對於沒有機械瓣膜,但具有高度中風危險因子(包含之前曾有血栓栓塞病史:如中風、或其他全身性栓塞症及風濕性心臟病併二尖瓣狹窄者)之心房顫動患者,除非有其他禁忌症,建議長期使用口服抗凝血劑(warfarin),維持INR值2.0-3.0。

轉載至高醫醫訊33卷第七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