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賴藥物又悲觀 反讓中風更惡化
2013-11-03 01:39 旺報 【滕秀英】
現代醫療可減輕或消除中風病人的功能障礙。但當前不少患者及家屬對中風後康復治療存在錯誤觀點,致使病情加重。
很多患者認為打針吃藥就能恢復,事實並非如此。沒有藥物能對中風後康復起直接作用,康復手段是中風後遺症最有效的醫治方法。
中風後的各種功能障礙,如肢體癱瘓、吞嚥困難、認知障礙、感覺異常、尿便失禁等均需相應的康復對策,若不進行康復治療,其各種功能障礙非但無法恢復,反而還會出現肌肉萎縮、骨質疏鬆、心肺功能減退,甚至造成終身殘疾。
急性期不康復治療
不少中風病人及其家屬認為,康復治療要從神經內科出院後開始,但對急性期康復重視不夠或知之甚少。
實際上,中風康復越早進行,患者恢復情況就會越好。中風病人功能的恢復在發病後數天開始,1個月內為急性期,也是康復的黃金期,3個月內為恢復最佳時期。急性期積極投入康復訓練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其運動功能,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。若1個月後才開始康復治療,效果會降低。患者和家屬盼望早日康復,在短時間內未看到顯著的療效時,就認為康復沒有效果,因而失去信心而終止治療。
其實,中風後康復是個緩慢的過程,至少要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有顯著恢復。發病1至3個月內為恢復最佳期,6個月後肢體的恢復相對減慢,但語言、認知等功能在2年內仍有進一步改善的可能。
過度重視肢體活動
中風患者大多會遺留肢體活動障礙,人們往往關注於此而忽視其他問題,如心理、語言、感覺等。中風患者遺留多種障礙,精神打擊很大,關注這個群體的心理問題,對應心理疏導,對整體康復是非常必要的;有些病人想說但說不出來或不能聽懂別人所說的話,這種語言障礙十分影響交流,需要採取相應的語言訓練;對於發病後遺留有肢體麻木或燒灼感、針刺感的患者,缺少正常的感覺功能,會阻礙其運動功能的恢復,可採用針灸、按摩等手法,促進感覺恢復。
許多家屬希望患者能早日康復,積極幫助其進行復健。但訓練太過或不當,都不僅不能早日康復,還會帶給病人更大的痛苦,影響康復。
需要提醒的是,在患病早期,患者肌肉鬆弛,被動活動關節過度或時間過長易而造成關節周圍肌肉、肌腱等軟組織損傷,形成慢性炎症和黏連,甚至引起關節脫位和骨折,從而「雪上加霜」。同時,有些病人家屬盲目訓練,如一味訓練上肢的拉力、過早練習行走等,誘發或加重了肌肉的痙攣,造成肩下垂、畫圈步態等,使整個恢復過程停滯,嚴重影響正常運動功能的恢復。
偏重治療忽視護理
對中風病人,正確的護理很重要。人們經常能見到肢體擺放不到位、不能按時翻身扣背、餵食不當等問題。良好的肢位擺放可預防和緩解痙攣、保護肢體關節,若放置有誤,患者處於不良體位,可造成關節僵硬。對於長期臥床者,按時翻身非常重要,護理不當會產生褥瘡和肺感染,不利於康復。飲水嗆咳者,進食宜緩慢,防止出現誤吸而造成吸入性肺炎。
中風後康復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,需要患方及家屬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好的療效。按照恢復規律循序漸進,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。
作者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師)
文章來源 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mainland/17180504/112013110300305.html